初審編輯:郭峰
責任編輯:紀學敏
作者:王志芳
任昉(460—508),字彥升,樂安郡博昌(今山東博興)人,歷仕南朝宋、齊、梁三朝。任昉博學多才,擅長寫詔令、奏啟等公文,是竟陵八友之一,與當時著名的永明體詩人沈約齊名,并稱“沈詩任筆”,可謂“齊梁一支筆”。任昉晚年喜好作詩,其詩好用典故,影響年輕士子爭相模仿,形成博物一派。又喜歡獎掖后進,青年才俊爭相輻輳門下,號稱“龍門游”“蘭臺聚”。
任昉文多是詔、策、令、表、書、啟、議等應用文體,反映了齊梁時期的政治,展現(xiàn)文人生存狀態(tài),具有很強的現(xiàn)實性和史料價值,可與史書記載互參印證。任昉文又因巧于辭令、善于摹擬神情、講究聲韻對偶等,而具有很強的文學性,是應用性與文學性完美結合的典范。但任昉詩文用典繁復,出入經(jīng)史子集四部,甚至多用僻典,學界尚無一本收集全面、編年完整、?痹斆、箋注有據(jù)的《任昉集》,清光緒年間蔣清翊撰有《任彥升集箋注》,可惜不存,這不能說不是一大憾事。李兆祿《任昉集箋注》彌補了這一遺憾。
詳讀《任昉集箋注》發(fā)現(xiàn),該書名為“箋注”,實包含題解、編年、?迸c箋注,另外還附有本書附五種附錄,體例完備。該書主要有以下特色:
一、精擇底本校本
該書作者從眾多的任昉詩文本子中好中選優(yōu),精選底本、校本,為?薄⒐{注打下了良好的文獻基礎。經(jīng)勘對比較,以明張溥輯《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?任中丞集》清光緒乙卯(1879)信述堂刊本為底本,以明張燮輯《漢魏六朝七十二家集?任中丞集》、清乾隆四十三年(1778)修《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漢魏六朝百三家集·任昉集》、清嚴可均校輯《全梁文》中之“任昉文”、逯欽立輯!断惹貪h魏晉南北朝詩·梁詩》中之“任昉詩”為通校本,以宋紹興刻本《藝文類聚》、日本足利學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《文選》、《梁書》等為參校本,對現(xiàn)存任昉文進行文字?保鞒鋈∩。
段玉裁認為校讎古書之難不在“校異同”,而在“校是非”。精良的底本、校本,利于區(qū)分同異,確定任昉詩文正確的文字,保證?辟|量,有利于解決“校是非”這一難題。如《奏彈劉整》中“重核當百、教子列”,“列”下,信述堂本、明州本、張燮本與薈要本均有“稱”字,李善本與《全梁文》均有“孃”字,而《文選集注》沒有。本書以《文選集注》為據(jù),又使用本校法,認為前文均稱“列”,而“被奪,今在整處使”為“列”之內容,結合上下文意,做出正確選擇。
二、收集齊全
該書以明人張溥輯《任中丞集》所收任昉詩文79題83首為基礎,廣搜博討,輯得任昉完整或較完整詩文計89題93首(含補編10首,其中《為梁武帝設牓達枉令》《為梁武帝檢尚書眾曹昏朝滯事令》《為梁武帝掩骼埋胔令》《為梁武帝葬戰(zhàn)亡者令》《轉送亡軍士教》《小桂郡刺史鄧阿魯記》等6首為本書首次輯得),佚句《范云讓吏部表》4句(本書首次輯得)、《別謝言揚》2句,聯(lián)句1首,存疑3首,辨?zhèn)?首。
另外,所五種附錄,附錄一是《任昉集》序跋4篇,除汪士賢本、張燮本、張溥本的序跋外,收錄的近人俞樾為清光緒年間吳縣蔣清翊撰《任彥升集箋注》所作的序,較為珍貴。附錄二是任昉文體學著述《文章緣起》,從中可窺任昉及當時的文體分類思想。附錄三是任昉博物類著述《述異記》,體現(xiàn)了時人崇尚學問及任昉博學多識的才華。附錄四是任昉傳記5篇,附錄五是自南朝梁至清代吟詠任昉的詩詞,通覽歷代評價,可以全方位了解任昉及其詩文,也可以一窺時代思想的變化。
三、題解詳明,編年完整有據(jù)
以文獻記載與各篇正文相結合,交待每篇寫作緣由、時間,對任昉19首(含補編)尚未編年的作品進行探討,對已經(jīng)編年而有異議的15首進行再考察,明確或縮小其創(chuàng)作時間區(qū)域,如《朝堂諱榜議》等。
四、箋注詳明
結合文本與創(chuàng)作背景,細讀文本,注釋詞句,指明字句、典故出處,注重考察古典詞句及典故在任昉詩文中的當下意蘊。尤其著重偏僻之典的箋釋,對難以理解語句,以簡明之語疏通大意,以使其明了。如《答陸倕〈感知己賦〉》中“折高、戴于《后臺》,異鄒、顏乎董幄”,依據(jù)網(wǎng)絡數(shù)字化資源和工具書根本無法知曉所用何典,該書作者考索出是用擅長禮學的西漢經(jīng)學家高堂生、戴德與戴圣之典,《后臺》是西漢后倉說《禮》著述《后氏曲臺記》,這樣此句突出陸倕擅長禮學。又考索出鄒、顏、董分別是西漢擅長春秋學的經(jīng)學家鄒氏、顏安樂與董仲舒,突出陸倕長于春秋學,而“董幄”又贊揚了陸倕像董仲舒那樣勤奮,可謂一典多義。
《文選》六臣注一直被奉為權威,但作者并不盲從,而是根據(jù)詳實的文獻資料指出六臣注之誤。如《為蕭揚州薦士表》“七葉重光”李善注:“《晉中興書》曰:王祥弟覽,覽生導,導生洽,洽生珣,珣生曇首。沈約《宋書》曰:王僧綽,曇首長子,遇害,子儉嗣也!弊髡邠(jù)蕭子顯《南齊書·王儉傳》、李延壽《南史·王曇首傳》《王弘傳》、房玄齡《晉書·王導傳》考索,指出“七葉重光”是指東晉以來之七代,依次為:裁、導、洽、珣、曇首、僧綽、儉,證實了李善注之誤。同時《為蕭揚州薦士表》“七葉重光”劉良注“七葉,謂自王祥以下至暕父曇首,凡七代”、《王文憲集序》“六世名德”李善注“《晉中興書》曰:王祥弟覽生導,導生洽,洽生珣,珣生曇首。沈約《宋書》曰:王僧綽,曇首長子,遇害,子儉嗣”之誤也就不用待說了。
總體來說,本書在底本校本選擇、作品搜集與體例編排、詩文箋注方面體現(xiàn)了很高的專業(yè)水準,堪稱山東傳世經(jīng)典文獻整理的典范之作,必將為閱讀理解欣賞任昉詩文提供有益參考,為深化任昉及其作品研究,乃至南朝文史、古代文史研究提供借鑒,為繼承弘揚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作出貢獻。